前言:
2020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文件,全方位阐述了北京市的定位,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等等,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体育产业必将不会缺席,体育产业作为精神文化的有力补充,将在多个层面和角度获得发展机遇,在此,小编特意摘抄了规划中有关体育产业机会的一些措辞,与行业同仁分享,与其他产业分享,期待体育可以承载更多,体育可以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造福社会大众,推动社会进步。
北京马拉松协会立足北京,致力于搭建体育服务平台,助力行业发展,助力全民健身,用体育去链接一切,打造美好未来。协会期待与各方共同深度合作,挖掘更大价值,服务社会,欢迎各相关方交流合作。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9年-2035年)
序 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第一章 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第5条 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文化共同繁荣
坚持首善标准,用首都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全国文化建设创造经验、作出表率。当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实现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人才等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成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第8条 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入和支撑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中央单位文化需求,助力各省区市文化发展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北京篇章。
第二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第19条 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抓住国庆节这一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悬挂国旗、传唱爱国歌曲、国庆体验旅游、灯光秀展示、网络空间迎国庆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国庆期间参加爱国活动成为新民俗,推动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活动周。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精心组织纪念仪式、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和“12·4”国家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宣传国旗、国徽、国歌相关知识。
第31条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理念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在广泛参与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深度和厚度。
第四章 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第44条 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
做好“三庙一塔”周边风貌管控,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积极创建集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景区。整合大运河水系、城市森林、文化遗产等资源,2021年实现北运河北京段通航,远期推进与天津、河北段通航,打造大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保护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精心打造昌平白浮村、朝阳高碑店村、通州皇木厂村等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特色古村落,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利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展示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
第45条 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
加大与天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加强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保护,加快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协同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带动大运河周边区域发展。用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合作机制,联合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播推广。
第46条 弘扬长城精神
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伟大精神。构建长城阐释与展示体系,彰显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重要价值。支持长城博物馆建设,举办长城文化节、长城国际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长城文化品牌。
第50条 构建“四岭三川一区两脉多组团”山水格局
大力推动北京西山四道山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首都打造靓丽城市风景线,塑造优质城市背景轮廓。保护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联的文化脉、生态脉。以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分布密集区为主体,打造一批有历史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生态文化组团,凸显其作为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的宝贵价值。
第54条 加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风景资源,打造文化生态休闲游览线路。开发平西地下交通线及京西古商道、古香道、古河道等主题探访线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提升服务设施。加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修复,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京西林场矿山遗址文化公园。整合永定河平原段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永定河开放式生态文化体验园。举办永定河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展现西山永定河文化时代风采。
第55条 以关键节点增强城市可识别性
发挥北京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持久魅力。梳理北京70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脉络,挖掘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重要文物遗存遗迹,展现厚重历史,突出文化传承,传递古都韵味。鲜明生动地呈现新中国首都建设的重要印记,推动以新首钢为代表的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兴,强化工业遗存再利用,融入现代元素,重现发展活力。打造以“三城一区”为代表的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首都发展培育新动能。
第87条 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
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前门大栅栏、王府井、西单、五棵松、蓝色港湾、三里屯、隆福寺等商业街品质化发展,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新首钢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要城市发展区域,新建一批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空间。策划推出“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品牌,精心挖掘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精品走入商业街区、走近消费人群,打造夜间文化消费业态。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创市集等惠民文化消费活动,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第93条 彰显“双奥城市”品牌魅力
统筹协调冬奥会赛事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冬奥文化与城市景观、冰雪运动与文化传承等关系,抓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转播、文化交流、国际传播和冰雪运动普及等工作,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做优做响“双奥城市”品牌,加强奥运遗产的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国际一流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赛事运营、市场推广等专业能力,积极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落户北京,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依托新首钢地区,加快建设集专业体育竞技、世界时尚运动精品体验与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国家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第94条 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动融合新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在线教育、研学游学等文教融合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线文化教育品牌机构和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化文化与农业相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发展创意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影视、出版、演艺、游戏、会展产业与科幻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激发创新潜力和市场活力,助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与高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第八章 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第96条 传承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
古都文化是广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要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好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老城空间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好大运河、长城两个国家文化公园,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及寺庙园林、名人故居、胡同会馆、名镇名村、古桥古闸、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国际精品旅游路线,培育北京旅游新亮点。
第97条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健全首都红色文化旅游体系,建设一批红色旅游胜地,加强对原平西、平北等红色遗迹的发掘整理。围绕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抗战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文化资源等红色资源,策划设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104条 成为全球旅游新理念新业态的倡导者引领者
利用旅游业规模大、发展快、关联广的综合性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开发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好项目好产品,发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健全服务保障重大国际活动常态化机制,提供更优的“北京服务”。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作用,推进旅游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在京制定,形成更多的“北京宣言”。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坚持文化引领,积极践行全域旅游的体制观、资源观、产品观、业态观和发展观,推出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全域旅游发展“北京方案”。
第105条 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文化旅游圈
坚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规划合理、特色鲜明、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圈。深化京津冀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精心打造京张、京承、京唐秦、大运河、京西、京雄等六条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京东休闲旅游区、京北冬奥冰雪旅游区、京西南山水休闲旅游区、京冀长城文化旅游区、“通武廊”大运河文化旅游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津冀旅游集散区等六大跨区域特色旅游协作区。建立健全京津冀旅游市场开发体系、旅游宣传体系和旅游秩序治理体系。
第九章 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第108条 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国际形象
增强国家意识,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承担国家使命,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北京。把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把塑造北京良好城市形象作为重点工作,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展示北京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魅力。
第109条 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
深化政府间和民间文化交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模式,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城市发展论坛”等常态化活动载体,不断深化文化、旅游、媒体、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外展示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发挥友好城市、友好商协会、友好区等平台的独特作用,推动市区两级与更多国际知名城市及城区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城区关系,延伸对外合作的国际网络。鼓励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与各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等品牌活动。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118条 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文联、社科联等文化界人民团体作用。积极引导文艺院团、文化企业、文化名人名家、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积极参与,调动广大市民积极性,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119条 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促进京津冀文化资源共享,建立文化建设交流机制,开发和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拓展公共文化资源空间。深化京津冀文化旅游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营销推广等工作机制。加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协作对接,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为辐射带、文化要素有序流动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