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2024一汽红旗长春马拉松圆满落幕,北京马拉松协会的杰出成员——来自北京马协15分钟运动圈奥森运动营A组的马金库律师,以卓越的实力,用时2小时58分09秒完成了全马,成功跨越三小时门槛,实现了个人运动生涯的又一里程碑。
此次在长春马拉松赛场上,马金库律师诠释了“赛场与职场并进”的理念。他深知,无论是法律工作还是体育运动,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因此,在备战马拉松的过程中,马金库律师不仅进行了系统的体能训练,还积极与队友沟通交流,共同制定训练计划,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以下为马金库律师在赛后进行复盘,就本次比赛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分享给广大的北京马拉松协会会员及公众号读者,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训练和比赛有所助益。
虽然说我已经有将近10年的跑马经历了,但一直都是一名佛系跑者,前几年并没有太多系统性训练。我总计参加的马拉松全马赛事也仅有区区十来场,半程马拉松比赛除了跑过两场北京长跑节外,外地的更是没有参加,参赛的总场次可能还没有有些朋友一年跑的多。相对比较系统性的训练,也是近两三年才逐渐形成的,基本上是周末参加北京马拉松协会15分钟运动圈奥森营的LSD,偶尔参加周二晚上的节奏跑和周四晚上的间歇跑。 之前总觉得破三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和我无关。今年四月份参加完密云马拉松中,我实现了个人的PB,跑出了307的成绩,突然觉得实现破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于是,在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便有了破三的念头,在此后的几个月里,甚至可以说变成了一份执念。原计划的破三是放在秋天的赛事里的,说真的9月份的天气还是不太适合跑出好成绩。但近三个月的训练中自己运动的表现还不错,同时长春马拉松也中签了,于是便蠢蠢欲动,把破三的计划提前了两个月。 自从6月份以来,我便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原来一直都是在各个组别之间自由地徘徊,从B组到D组都跑过,可以说比较任性。确定了破三的目标之后,我便一直跟随者A组的课表进行训练。虽然并不是每次的例训都能参加,但参加的频次比以前显著提高,同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坚持参加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甚至厌烦的间歇训练课。 对于训练来说,这三个月下来,有三句话自己受益。第一句话是:多跑两头,少跑中间。这句话是中国农业大学校友跑步群里的大神教给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按照强度把各种训练模式氛围轻松跑(E)、马拉松配速跑(M)、乳酸阈跑(T)、间歇跑(I),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训练的效率最高的是E和I。E跑也就是有氧跑,大概需要占到整个月跑量的80以上。有研究表明,对于心肌的训练,在最大心率的60%左右,效果是最好的。我的有氧跑基本上是自己独自完成的,也就是平时大课之外的晨跑或者夜跑。自6月份以来,我就刻意地降低晨跑和夜跑的配速,把心率压在有氧跑的范围之内。同时,在6、7月份,主要是辅助性地增加周四晚上的间歇跑。间歇跑的目的是增加最大摄氧量,当然我自己认为,身体作为一个系统,训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当最大摄氧量提高的时候,对提高耐力肯定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每周日的LSD,是这几年形成的习惯,所以一直是坚持的。随着比赛的接近,赛前一个月,也就是8月份,乳酸阈跑相对增加了,也就是增加了周二晚上节奏跑的次数。总体来说,赛前一个月对于训练效率做出了一定的牺牲,增加了对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因此,这三个月来,在我月跑量均在230-240公里,可以说有点儿可怜的情况下,我自己的训练效率其实还是不错的。第二句话是:当你要出去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否则就别出去。这句话,是从丹尼尔斯的《经典跑步训练法》里看到的。其意思是说,每次出去跑步,都需要在上述的几种训练模式之中选择其一,这样才能有针对性训练,对跑步能力某一方面针对性提高。其实对于长期跑步的朋友,其实还是比较清晰的,每次出去是有氧跑还是间歇跑,区分都是很明确的。第三句话是:没有疲惫的训练是无效的,但没有恢复的训练是致命的。这句话是体育大学一位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生告诉我的,蕴含的内容其实是很丰富的,不仅揭示了单次比赛的效率问题,而且揭示了两次训练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也划定了训练的安全边界。首先,就单次训练的效率来说,训练的目标都是刺激身体,以获得超量恢复,因此每次训练完稍显疲惫同时又很快乐,这种状态下,说明训练效果是不错的。其次,两次训练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身体需要恢复。身体要变得强大,休息和训练同样重要。我相信,每次睡眠充足后参加的训练,大家一定会觉得状态很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关于训练的安全边界问题,如果身体超载,没有彻底恢复就投入再次训练当中,是“致命的”,受伤的风险很高,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更加惨痛的结果。 比赛当天,我和同为北京马拉松协会奥森运动营A组队员的韦心元、张辉三人组成了破三小分队。赛前,心元做了详细的赛道海拔变化图,标识出了各段上下坡的大概位置,并且对配速进行了相应的增减调整。这个配速表可以说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破三的法宝,全程基本上是参照这个图表进行的。当日上午天公作美,长春的阴雨天气非常有利于运动员的长时间、长距离稳定发挥。起跑后,我们迅速突破起跑线拥挤的人群,冲到了官方3小时配速员的前面,并一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为我们坚定破三的信念起到了关键作用。长春的赛道累计爬升不大,但上坡、下坡、折返频繁,让比赛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整个比赛过程中,作为能力较强的心元承担了给我们取水的任务,这就保证了我们的配速基本上没有受到补给的影响。对于我自己来说,前半程可以说有点儿兴奋,也跑得非常轻松。在28公里以后,大家体力消耗较大,这对实现既定的破三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38公里后,由于长时间的运动以及最后一个缓坡的原因,我的心率明显升高,甚至长时间处于180以上的水平,这无疑是对身体以及精神的双重打击。但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相互破风带跑,相互鼓励,没有放弃其他队友,也没有放弃比赛,严格执行目标马拉松成绩配速,并且最终三个人一起撞线,均实现了本次比赛的目标,取得了个人的突破。我全程马拉松用时2小时58分09秒,平均配速4分钟14秒的成绩,实现了个人PB(personal best)9分钟4秒,同时全程马拉松成绩实现了破三。 8支胶(黑sis5,GU高咖2,sis1,抓到哪个吃哪个),赛前1支(因为吃了一包肌鲣强的赛中包,所以减1),后面逢5补1,35最后一次补给; 肌鲣强赛中包(蛋白)1,赛前; 盐丸5,赛前2,半程2,35km1(阴雨天,我吃盐丸胃不舒服,所以也少); 肌鲣强3包,赛前1,15km1,30km1; 康比特赛速饮1,半程和35各半; 35km以后无补给。 最后,感谢北京马拉松协会15分钟运动圈教练们的悉心指导,感谢A组队员们的相互鼓励(用毅神的话说,是相互拉扯,哈哈),感谢奥森运动营其他好友和损友们的鼓励,也感谢自己,在枯燥和乏味的生活中坚持做简单的事,并能够取得一点点成绩。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句鸡汤,灌给大家,我干了,您随意:只要出发,就会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