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可以是健康的习惯,是快乐的源泉,也可以是传递温暖的公益行动——这是2025年后沙峪半程马拉松赋予我的深刻体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跑步的多重意义。参加北京马拉松协会“15分钟运动圈”回天运动营安全无伤训练两年了,在教练科学“循序渐进”的指导下,我在后沙峪半程马拉松之前,只跑过一次半马。
大风之后,“峪马”为我种下公益的种子 这次在营友们的鼓励下,人生中第二次报名了半马:后沙峪半程马拉松。当后沙峪半程马拉松的中签结果弹出时,“未中签”三个字像一粒小石子,在期待的湖面漾开些微失落。 虽然有些遗憾,但我依然保持着跑步的习惯,因为跑步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保持健康的体魄,增强心肺功能,也让我在每一次奔跑中感受到身体与精神的平衡。 很快,协会公众号另一则公告让我眼前一亮——组委会正在招募赛后拉伸师志愿者。“不能奔跑,就为奔跑者护航”,我立刻报了名,心里悄悄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应召参加了拉伸师的培训、模拟演练,自己在家也多次复习,并分享给回天运动营的跑友,共同学习,做到规定动作烂熟于心。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出乎意料,几天后,补签成功的消息意外降临。那一刻,两种身份在我脑海里碰撞:既是期待冲线的跑者,也是承诺服务的志愿者。“不如都试试?”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就这样,我定下了独特的参赛计划:跑完21.0975公里,接着出现在拉伸服务区。 根据拉伸师团队的时间要求,比赛开始前需入场就位,进行前期准备。——如果去做拉伸师,就不能跑马拉松。 速度快的跑者,大约70-80分钟就可完赛,也就是说拉伸师在开赛后大约80分钟就该投入工作。而我在一周前北半马的个人最好成绩为105分钟。——如果跑马拉松,就影响拉伸师的工作。 我联系了拉伸师工作总指挥杨晓莉老师,说明原委,但机会难得,同时也不想放弃做拉伸师的承诺,并提供了我的北半马成绩证书。杨老师看后说:如果还是这个成绩,那么可以先去参赛。——太感谢杨老师啦! 接着是认真准备比赛,也不忘复习拉伸师规定动作。 峪马,我来了! 比赛当天的晨曦中丝丝凉意让人神清气爽,进入赛场,参赛者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点处攒动的人影像蓄势待发的潮水,气氛热烈,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完赛,继续履行志愿者的职责。 发令枪响后,我随着人流向前涌动,脚步踏在柏油路上的节奏,渐渐与心跳、呼吸融合在一起。 沿途的观众举着标语加油呐喊,补给站的志愿者递来水和能量胶,这些细碎的温暖像阳光一样洒在宽阔而平坦的赛道上。 跑步的快乐,不仅仅来自于完赛的成就感,更来自于奔跑本身。在赛道上,我能感受到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以及周围跑友的互相鼓励。即使肌肉发酸、呼吸紧促,内心却充满自由与满足。 跑到15公里时,双腿开始发沉,呼吸也变得急促,好几次想放慢脚步,但想起还有另一份“约定”,便咬着牙调整呼吸,把意志力、肌肉力量拧成一股绳。紧跟145的配速员。 最后一公里的冲刺,耳边的风声仿佛都在为我加油,当看到终点拱门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雀跃——我不仅完赛了,还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那一刻,疲惫与喜悦交织,我深深体会到:跑步不仅是锻炼,更是对自我的超越。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格外振奋。我知道,这份快乐不仅属于我自己,还可以传递给更多人。 双向的温暖 冲过终点,忘记与拱门合影,就直奔拉伸区。瞿毅老师见状善意的提醒我先休息一下,避免过于劳累。我想,这份工作既是我的承诺,也是代表回天运动营的形象。顾不上休息,找到田雨营主,换上志愿者服装,马上投入拉伸工作。 看着陆续走来的疲惫的跑者,那模样让我想起刚才的自己。“来,躺下,放松膝关节,我帮你拉伸腘绳肌。”我回忆着培训课上专业拉伸师的样子,握住一位跑者的脚踝向前慢推,他一边配合我的引导调整着呼吸,一边笑着说:“多亏有你们,不然明天怕是走不了路咯。” 一名接受我服务的跑者看到我满头大汗,递来纸巾,当知道我也刚完赛时,连夸“你真棒!”,此时,我的心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位女士告诉我,她为了这次马拉松准备了半年,今天终于圆了跑马梦。“有你们的拉伸服务,更加圆满,真好!” 她的话让我忽然明白,跑步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的修行。当我作为跑者时,享受着他人的服务与鼓励;当我作为志愿者时,又把这份善意传递给更多人。这种双向的温暖,让奔跑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拉伸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在自己刚跑完长距离、双腿酸胀的情况下。但看到其他跑者因为我的帮助而缓解疲劳、露出笑容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足。公益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用自己的力量,让他人受益。 临近中午,拉伸区的人渐渐散去。我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往回走,浑身像要散架一样,但心里却格外踏实。 那些累,是值得的。既有我奔跑的足迹,也有我俯身服务的身影,它们交织成最动人的轨迹,刻在记忆里,也刻在关于热爱与奉献的故事里。 这场特殊的“双重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跑步的多面性:它是健康的勋章,见证着身体与意志的成长;是快乐的源泉,藏在冲线瞬间的欢呼里;更是公益的纽带,让陌生人因奔跑而相连。 弘扬团队精神 传递公益理念 后来得知,当天回天运动营的赵波教练,于兆胜教练,放弃了对速度、个人最好成绩的追求,分别陪伴、辅助一组回天运动营营员,安全完赛,体现了团队精神,践行公益理念。 正如田雨营主说的,公益在传递善意的同时,会让团队更有温度,也让每个参与者在其中找到价值共鸣。
|